1967年6月17日,罗布泊沙漠腹地,一声“东方巨响”震惊世界: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!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,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,美国用时7年多,苏联用了4年,中国仅用2年8个月。中国氢弹试验凭啥快速成功,速度世界第一的神话背后是什么?
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——核武器分册》记载: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,起了关键作用。一些人尊称这个“国产专家一号”为“氢弹之父”,他却说,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。
惊喜源于意外,也来自意料之中。1961年的一天,原以为会搞一辈子原子核理论研究的于敏,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。钱三强直言道:“经所里研究,请报上面批准,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,你看怎样?”因工作特殊,于敏的名字在此后28年里成了绝密。连妻子孙玉芹都说: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秘密工作的。”
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领域。当时,核大国对氢弹的研究绝对保密,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,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。一切从头开始,装备实在简陋,除了一些桌椅外,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。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,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,仅有5%的时长,可留给氢弹设计。
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。为尽快研制出自己的氢弹,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,废寝忘食,昼夜奋战。然而,好长一段时间内,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。人生的风雨路上,成功的机遇只会垂青有目标、有信心和脚踏实地的人,挫折和磨难对于缺乏信念的人是拦路虎,对于有信心之士则是天降大任的前奏曲,是驶向成功彼岸的一排浪,是阴雨连绵的一阵风,是登临山巅的一道坎,攀上去,无限风光在险峰,风雨过后是阳光。
转折点发生在1965年9月,一场创造历史的“百日会战”,最终打破僵局。100多个日日夜夜,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,然后做密集的报告,和同事们一道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,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,形成了从原理、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。
承载国家使命,身肩千斤重担。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,压力和紧张笼罩在科研人员的心头。突然,只听到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……于敏大声背诵起《出师表》。那一刻,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。
20世纪80年代以来,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,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。在核试验道路上,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,而我国只有45次,不及美国的1/25。于敏和邓稼先、胡仁宇、胡思得等科学家,多次商议起草报告,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,提出争取时机、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。
原子弹、氢弹、中子弹、核武器小型化……这是于敏和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!面对荣誉纷至沓来,他一如既往地低调。一滴水,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。愿将一生献宏谋!——于敏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。